返回第35章 说破身世痛煞人(2)  匡扶唐史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『点击章节报错』

    三、清绝丽诗嗟满座

    开元十四年(726年),孟浩然已经37岁了,中年危机尽显。与此同时,同时代的才子也早已经蜚声海内,自己从一开始的隐居,到半隐半游,再到半游半求仕,都不顺利,估计孟浩然看到的都是“某某年少成名,你的同龄人(后龄人)正在抛弃你”一类的爆文。尤其是开元十四年(公元726年)夏秋之间,孟浩然和李白于维扬一带结识之后,孟浩然觉得游历求仕之路怎么也死磕不过这位谪仙人。于是,牙一咬,心一横,眼一闭,彻底撕下隐士的面纱,去参加科举去!

    开元十五年(727年)夏秋间,38岁的孟浩然不再去洛阳混,而是赶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,等待结果的时候,写下了一首《长安早春》,诗中对朝堂和皇帝赞颂不已,表达了对入仕的渴望。尤其“鸿渐看无数,莺歌听欲频。何当遂荣擢,归及柳条新”的句子更是直接。

    可惜,孟浩然在这次科举落榜,未能“荣擢”入仕,可能是文曲星惩罚他20年前“文不为仕”的叛逆和轻狂吧。不过,他的才华得到当时已经位居高位的张九龄的赏识,也结交了王维、王昌龄、王翰等一帮才子,尤其是王维,还为孟浩然画像。要知道,诗书画三绝的王维很少给人如此的殊荣。

    孟浩然也放弃了再次科举的念头,寄希望留在长安积累文名,以求闻达公卿。所以他经常参加这些大咖的文学沙龙,并且留下了一段佳话。

    那是有一次,众多文士在秘书省集结,聚会联欢,酒酣耳热之余,联句作诗。前面的文士们写了不少,也有佳句诞生,但是轮到孟浩然的时候,他提笔写下:“微云淡河汉,疏雨滴梧桐”两句,震惊了所有人——“举坐嗟其清绝,咸搁笔不复为继”,没有一个人再往下续写了,包括张九龄和王维。张九龄更是深深记住了这位落地的中年文士,所以在9年之后的开元二十五年(公元737年),张九龄贬谪荆州担任大都督长史后,邀请孟浩然去做过自己的幕僚。那一段时间,孟浩然跟随张九龄静则诗歌唱和,动则出行游猎,几乎成为他一生中最为自豪也最为快乐的高光时刻。

    孟浩然因这一联“微云淡河汉,疏雨滴梧桐”名动京城,连皇帝李隆基都有所耳闻。王维想要推荐自己的这位好友,经过他巧妙安排,把孟浩然带到了自己在朝堂的值班室里,并且邀请皇帝李隆基现场“直接面试”,如果一切顺利,孟浩然自然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。李隆基也兴致勃勃的等待孟浩然拿出自己的名作,可不知孟浩然是情商太低,还是想保持一下自己不求为官的清高,他竟然读了一首《岁暮归南山》给唐玄宗听:

    北阙休上书,南山归敝庐。

    不才明主弃,多病故人疏。

    白发催年老,青阳逼岁除。

    永怀愁不寐,松月夜窗虚。

    按照新唐书的记载,听到不才明主弃后,李隆基非常不高兴,说道“卿不求仕,而朕未尝弃卿,奈何诬我?”结果就是“放还”,给打发走了,并且意味着很难再启用。

    其实这首诗还是有“求仕”的意味的,为什么“永怀愁不寐,松月夜窗虚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。(1/2)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