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511章 喀秋莎  重生:天王巨星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『点击章节报错』

跳如雷,其发言人在被记者问及怎样看待韩森在俄乌开战期间,创作的那些反战歌曲时,接连多次的用遗憾这个形容词来回答,甚至声称华夏歌手韩森的暧昧态度,会将俄乌双峰拖入更深的战争泥潭。

    当然,这样的神发言也是偶尔有之,毕竟歌手对于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中,作用并不是很大,但是因为韩森本身自带的热度,却是成功的人许多不关注这场战争的人注意到了韩森,凭空的增添了俄乌之战的热度。

    许多中立客对于乌克兰的态度都很反感,但对于乌克兰官方来说,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手段,只要能赢得这场战争,那就是好手段。

    但乌克兰这样的态度,显然会让俄国人民对韩森更加喜爱。

    于是就造成了韩森抵达俄罗斯的时候,一度造成了万人空巷的画面,着名的莫斯科红场上,二十多万人齐聚,几乎堪比阅兵时的盛况,在今晚发生。

    倘若不是莫斯科方面派出卫兵维持秩序,再次发生纽约演唱会时候的惨况,并非没有可能。

    而在苏联央视对韩森的演唱会现场进行了实时报道后,整个莫斯科乃至俄国几乎都沸腾了,在互联网上,当现场观众把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》的相关演唱片段发到网上后,无数人都对韩森“感恩戴德”。

    “这将是一张莫斯科的名片,当全世界都在流行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》这首歌时!”

    “韩森的热度是空前的,他创作的每一首新歌都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上霸占各国热搜榜!”

    “华夏微特热搜榜已经出现了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》了!”

    “霓虹国和美利坚的社交网站上也出现了!”

    “各大搜索引擎上的相关搜索词条已经达到了上千万,太可怕了,这样的搜索人气,也就只有韩森能创造了!”

    “上帝啊,神一般的歌手,他的出现,就是来打破纪录,创造奇迹的……”

    此刻,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》已经在网络上聚拢了大量的人气。

    而在莫斯科奥林匹克演唱会上,韩森的演出则仍然在继续,在无数人热血沸腾的呐喊声中,韩森演唱了《烟花易冷》、《青花瓷》等这具备强烈华夏风的歌曲。

    和过往的演唱会一样,现场的观众竟然也是自发的进行了大合唱。

    这一幕,让包括安德烈和叶夫根尼在内的观众都激动不已,因为这是只有在韩森的演唱会上才会发生的一幕。

    别的歌手演唱会一场最多也就一万人,但韩森的观众却是十倍起步。

    同样的歌曲,不同的人数,所大合唱出的效果,也截然不同。

    “我爱韩森,更爱他开的演唱会!”

    无数人心中都涌起同样的想法。

    因为当十万人合唱出《青花瓷》、《烟花易冷》的时候,所有人都能直观的感受到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,然后爱上这种感觉。

    这是在独处的时候所感受不到的效果。

    甚至许多人一生中都没有听到过十万人同时在面前呐喊,其震撼程度,比想象中古代战场两军对垒时的呐喊还要震撼人心。

    当演唱会进行到中场的时候,韩森则又带来了一首新歌。

    “接下来,我将演唱一首新歌,这首歌叫《喀秋莎》!”

    舞台上,刚刚唱跳完《比利·简》,引起全场沸腾、尖叫大韩森,坐在地板上,拿起一瓶矿泉水,朝头上浇了一下,等体表温度稍微降下去一些后,在所有人的呐喊声中,韩森继续说道:“这也是我送给脚下这片土地的礼物。”

    台下,有一名脸上有点点雀斑,皮肤白皙,扎着双马尾辫的俄国女孩,一脸惊喜的捂着嘴巴。

    旁边的朋友更是激动尖叫,不断的摇晃着马尾辫女孩:“喀秋莎!喀秋莎!这首歌叫《喀秋莎》!”

    “我知道,我听到了!”马尾辫女孩此刻因为太过激动,眼睛竟然流出了泪水:“我的名字就叫喀秋莎,我的名字就叫喀秋莎!

    ”

    这句话一出,附近听到的观众都是回过头来,向马尾辫女孩道贺。

    但并没有人表现出太过奇怪和震惊的神色。

    因为喀秋莎本就是俄国很寻常第一个人名。

    其最初的意思,就是俄国人对小女孩的一种称呼,和华夏人对女孩称呼为“丽丽”、“芳芳”、“香香”等神似。

    但对很多老一辈的俄国人来说,喀秋莎却拥有另外一种意思。

    那就是前苏联火箭炮的名称。

    在二战期间,苏联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制造出了一种火箭炮,出厂时的火箭炮炮身上刻着“共产国际”这个词的开头,即“k”字母。

    由于保密的原因,导致前线官兵不知道这种火箭炮的名称。

    于是士兵们就根据炮身上的“k”字母,把这种火箭炮命名为“喀秋莎”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,威力巨大的火箭炮,就有了一个女性化的名字,也就是这无意之举,使得火箭炮的冰冷和名字的美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。

    人们喜欢上了喀秋莎火箭炮,流传度也越来越广。

    这种火箭炮在二战中发挥出了巨大威力,德国将士对这种火箭炮印象非常深刻,称它为“俄国大元帅切洛勉的管风琴”,从此喀秋莎成了火箭炮的代名词。

    而现在,除了人名和胡健跑之外。

    喀秋莎即将拥有第三种意思。

    此刻,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并不知道。

    当这首歌曲,一经问世后,在不远的将来,就将成为俄国的第二国歌。

    更是会在近来陷入焦灼的俄乌战场中,给予俄军极大的激励士兵士气的作用。

    每当《喀秋莎》的歌声响起。

    那巨大的号召力,让每一个俄国人肾上腺素激增,那一道道歌声,在每一个让人绝望的瞬间,都能在军中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,甚至一度在战场中起到了决定性的关键作用。
本章已完,请点击下一章。(2/2)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