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四百九十六章 学考倒计时  城姬三国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『点击章节报错』

   因为各道的学考,都是在六月初六、初七、初八,所以对于考生来说,只能选择其一进行学考,并且……如果目标大学在其他道的话,需要前往对应的道进行学考,还无法跨“道”招生,在哪一道参加学考,就只能报考哪一道的大学。

    这局限也是信息传递速度所限,没办法的事情。

    毕竟无线电方面,现在只是引导发现了底层原理适用——因为缺乏人才积累,只要不是能排到庞统来亲自负责的科技方向,进步速度都很有限。

    尤其是为了不走偏,如今工部的研究项目,“硬盘知识”也都只是起到引导作用、指出方向。

    四科是提前两年半,礼部就已经公布,除了白学之外,都没什么明确的知识点,毕竟……大家本来就不是一套教育流程出来!

    反正是百分制,并且以排名为考核标准,那么只要从易到难都出些题目就可以。

    同时学考期间,各道的治所州,也都涌入了不少非楚国籍贯的考生。

    这是白图之前就许诺给其他诸侯的,考试内容一致,不过为了监察方便,外籍考生必须在每道指定的州、一般也就是最发达的城市,来进行考试……

    其中又有将近一半,都是来到了金陵,令金陵好生热闹了一番,也好生令外来的考生们,长了长眼。

    对于楚国来说,金陵也是最大对外展示窗口——都是在最繁华的城市,来接待外来考生,也有一部分是为了这方面考虑。

    毕竟……

    楚国将楚(bai)学列入考单的时候,其他诸侯可是大为不满,甚至刘协很想宣布,用汉律来禁止任何人前往楚国学考。

    只是最终还是在刘艾等人的制止下告罢,仅仅象征性的禁止在大汉传播楚国邪说——不许传播,但是很多人都去考……恩,反正不正大光明的学就可以!

    其他诸侯虽然没有刘协这么激烈,但大多也都十分不满,毕竟他们只是想要白嫖楚国的技术,并不希望自己治下的臣民,去学楚国的那套新学。

    然而……此事的主动权,终究是在楚国手里!

    反正我会考,你们爱学不学……

    最终结果就是许多其他诸侯治下的考生,也都学了楚学。

    当然,学归学,大多心里都是辩证看待,毕竟能千里迢迢远来楚国学考的,基本都是其他各地的世家豪右子弟,多背几遍也不耽误他们的真实想法。

    此时如果见到的楚国,是城市简陋不堪,楚民食不果腹的样子,那将楚学吹上天也没用!

    相反……

    如果能够在第一印象上,起到引爆三观的效果,那么之后楚学也将顺理成章的渗入他们的内心深处。

    世家豪右子弟,都是自带利益牵扯、天生就有立场的。

    不过华夏文化中,向来不缺从自身立场中跳出来,站到历史进程一边的“仁人志士”。

    毕竟华夏文明是很讲情怀的,这在楚国也很常见,尤其是……宗族制的牵绊被有意削弱之后。

    而此时展现在其他诸侯治下的考生面前的金陵,一上来便打破了大家的认知——上一次存在没有城墙的都城,还是石器时代的时候吧?

    所以楚国更喜欢用“城市”来彪炳,毕竟没有城墙之后,实在没有“池”的感觉。

    因为城外的工坊区太大,金陵早就已经拆除了城墙,并且作为楚国的都城,水泥路已经普及。

    可八驾马车并行、两侧有行人区的主干道,只允许轨道马车行驶的轨道,以原城墙位置为“一环”,共计已经修了三环的快车道,正在修外圈的第四环……

    对于外来考生来说,其实也是“危险”的地方。

    礼部为了不发生外来考生接连车祸这种心塞的事情,还专门组织了引导人员。

    按照汉人的印象,鼎盛时的长安可以号称人口百万——董卓火烧洛阳时,强行迁徙数百万民众入关。

    不过以洛阳城的面积来说,数百万也好、百万也好,不可能仅仅是城墙内的人口,否则也装不下……而应该是整个洛阳、甚至河南郡,包括哪些其他城邑中以及乡间的人口。

    以在籍来看,黄巾之乱前,河南一郡在籍的确超过百万,考虑到洛阳是东汉的都城,必定流动人口巨大,多两三倍也并非没可能。

    当初祢衡刚刚到将军府的时候,金陵还只是“新奇”并且富足而已,在人口上远远达不到巅峰洛阳城的密度。

    然而现在……

    金陵府一地,在籍人口就超过五十万,四环内常居人口超一百万,算上流动人口,全年大部分时候都是超一百五十万的!

    大量的工坊,吸引来了专职于此的楚民,而这部分人,如今也常住在“金陵”之中。

    金陵从二环开始,所有民居就已经是由民部统一规划,能够自行修建布局的府宅,价格往往十分昂贵,贵到……完全可以给官坊补贴普通民居。

    民居的买卖,大多都是发生在工坊与朝廷之间,大部分私坊与官坊,都会给劳力安排居住的地方。

    六部对金陵的聚集度,甚至有些发虚,不过白图并不意外。

    毕竟从工业化水平的维度比较的话,18、19世纪之交的伦敦,就已经达到一百万城市人口,并且当时英国的总人口,也和现在的楚国差不多。

    而此时中型真气机已经应用,大型真气机的运作,也已经在准备之中,基本已经相当于内燃机出现的档口,哪怕其他方面发展与积累薄弱些,局部的城市人口的聚集程度,也完全能媲美十八、十九世纪之交。

    整洁而过分平坦坚固的地面,完善的排水结构,鳞次栉比的民居、工坊,热闹到无法想象的坊市,最关键的是……一位位和自己印象中的“平民”相比,甚至可以用“容光焕发”、人均新郎官相比的精神状态,以及过于对平民来说,过于“华丽”的服装。

    形成了最好的“下马威”!
本章已完,请点击下一章。(2/2)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