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2.稻麦两相宜  大唐官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『点击章节报错』

那样,种麦子的话,朝廷和官府“不收其赋,不责其租,一石也好,十石也罢,尽归己有,民得全利”,这便是种麦可以避税的由来。

    这点比先前在泾原营田还要强,那时因营田是朝廷度支司主持的,不管种的是啥,都要交固定比例给度支司巡院。而兴元府所在的山南西道,和其他方镇相同,将所得分为三品,出去上供的那品要给朝廷外,其他的全归军府(兴元府如今也算个小型幕府)、州郡支配。这样开拓的利益越大,自己所得就越多。

    另外,小麦的价格还要高于稻米和粟米,真的是大大有利可图。

    然则这篇牒文行出去后,兴元府的乡野百姓,不管贫富,都不甚响应,高岳早就察觉,兴元府的民众对先进的科技、制度很不灵敏,满是小富即安的心理。他先前兴修子城、码头和船场时,城中不少富户就不太相信,现在汉川水陆畅通,商贾如梭,这群人才深知其利。

    不过高岳也不着急,百姓不积极,我就先在军屯里推行,只要军屯能获得大大的甜头,百姓也自然争而效仿了。

    这时,等高岳等人走到田前道路,极目望去,终于看清楚明玄法师是如何协调稻麦混种时,两种作物对水的矛盾的。

    那便是“高疄种麦,平畎种稻”。

    先掘土垒高,是为“高疄”,两段高疄间自然形成个土沟,这便是“畎”,先用畎引来水渠里的水,适当灌溉,等到在高疄上种麦后,即截断畎,将其中的浮水和土层里的水排干净,营造个小麦最喜欢的高爽干旱的环境,这就是“高疄种麦”;

    等到麦熟收割好后,再把高疄给掘平,填入畎中,这样田地由高变低,再引水渠蓄水,便可在其上插秧种稻,这便叫“平畎种稻”。

    故而高岳等人见到的山河堰景象,一块块的高疄,如棋盘般纵横而布,十分美观,其上全是正准备拔节的麦苗,如绿浪一般,披着兴元府山间秀美的白岚。

    只要多种两轮晚稻,这里的盐碱化既能完全改善,因稻子是最杀盐渍的。

    田野间,白草军、州兵、淮西兵,杂而不乱,他们的家眷也赶着从西蕃互市里买来的犏牛,用城固铁官锻炼出来的铁刃农具,辛勤耕耘着。

    自从唐蕃和议后,泾、原、陇一带的互市陡然兴起,一面是西蕃的大力输入,再加上各州内附党项的大力驯养,犏牛价格一低再低,兴元府大量购进充作畜力。

    但高岳还是不满足,便叫前普王的掌闲官,而今兴元府的牧监尉孙通玄,从淮西兵挑选熟稔的人来,搞起了“骡坊”来,开始繁衍骡子,马骡也好驴骡也罢,前者可军用或耕田,后者可乘用拉车。

    现在孙通玄可发达了,原本他是下三等贫户,自从听了高岳的话后,光是侍奉普王就得了三十匹各色布帛,现在又学了牲口学问,当上牧监尉后一月的俸料衣钱就有十四贯,不但在兴元府治宅,还娶了个驿长的女儿,现在这日子可起飞了。

    有了孙通玄的榜样,兴元府境内三千七百户下三等的无田贫户,个个跃跃欲试,都得到高少尹的安排。
本章已完,请点击下一章。(2/2)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